美国最近又冒出了个让人觉得有点天方夜谭的计划,说要造一种超级运输机,既能像C-5M那样把一大堆装备一股脑儿运过去,还得像C-17一样能在烂泥地、野战机场起降。
想像一下,这么大一架飞机,还得能灵活穿越各种环境,甚至要扛住无人机和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威胁,甚至还考虑装激光炮,能在空中直接把来袭的目标给打下来。
加油的速度也要求飞快,几十吨的油不许慢吞吞灌,要十几分钟就得搞定。这一串需求,听起来就像是军工厂开会画大饼,纸面上什么都能实现,实际上一堆技术难关。
聊到美国空军现在的运输机阵容,大家都知道是三级体系。
C-5M是大家伙,能装得下坦克、导弹,但得用配套的大型机场,属于基地到基地的战略投送;C-17A体积稍小,但能在野战机场玩起降,
灵活性高;C-130系列就更轻快,飞前线、土路、救灾都行。
这三款飞机各有分工,可惜C-5M和C-17都快顶不住了,零件老化,停产已久,未来美国空运能力悬崖式下滑恐怕是板上钉钉。
所以,美国空军这次打算搞个“合体超人”,希望新机既能装得下大家伙,又能飞到野地里,还能硬扛现代威胁。
这就像让一个大力士又能跳芭蕾,还要顺便带着防弹衣和高科技装备。设计师们这回重点不是追求吨位,而是追求容积。
比如说,虽然他们的目标机型比安-225还大,但载重只有七十来吨,连C-17都不如。
原因是美军现在更看重能一口气把成套装备、维护设备甚至整架战斗机搬到偏远小机场,想的是怎么在太平洋冲突场景下,分散部署,快速形成战斗力。
拉迪亚公司说得很直白,“风行者”这玩意儿能直接拉着雷达站、移动医院、小型基地整体搬运,部队落地就是能打仗。
可问题是,技术门槛摆在那儿。让一架长108米、翼展80米的庞然大物能在1800米野战跑道顺利起降,这不是说说就能办到的事。
再看看美国军工这几年,新项目不是延期就是加价,F-35、KC-46加油机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现在要搞比安-225还大的飞机,还得像C-17一样灵活,这种“又大又能跑”的设定,简直是把所有难度都往里怼,资金、技术、时间哪个都不是说有就有。
从战略角度说,美国这次是想把牌打到极致。运输机本身就是战略桥梁,冷战时期美国靠C-5、C-141在海湾战争里42天送了50万人和50万吨物资,胜利节奏全靠空运。
俄乌冲突里,俄罗斯用伊尔-76空投伞兵直插基辅,也说明运输机在闪击战里有多关键。中国的运-20现在正批量服役,已经是全球少有还在量产的大型运输机。
美国不可能看着自己优势被蚕食,所以风行者这项目,就是想把战略投送能力重新拉满,在印太战场上抢占机动性和突然性。
当然,中国也不缺应对办法。要知道,“风行者”如果真的是个大体积、轻载重的大家伙,那一旦被发现,遇上远程精确打击就成了活靶子。
美国要在2030年前搞定这玩意儿,投入至少得几百亿美元,还得技术大突破。可现在美财政赤字越来越高,军工效率也让人头疼,能不能撑得住这么烧钱的项目,谁心里都没底。
总之,美国这次的“超级运输机计划”看着挺有未来感,技术难度却是满满一桌,真要落地估计得经历一堆风波。
美军想用它巩固全球机动优势,但现实里,资金、技术、效率,哪个都在跟他们玩拉锯战。
中国等对手也不会坐视不管,未来的空运对抗,注定不会只看谁的飞机大,更要看谁能把这些纸上方案变成实打实的战力。
股市配资行情,红和股配资,鼎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