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中东局势又再度进入了高潮。当时,以色列放出狠话,扬言要摧毁沙特的导弹基地,沙特则毫不示弱地回击:“里面全是中国的士兵和技术人员,你敢动手试试看?”这场口水战引起了广泛关注,国际社会纷纷猜测事情的后续发展。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件事的背景和发展,尽量让大家通俗易懂地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
要弄清楚这场风波的原因,首先得看看1980年代的中东局势是什么样的。那个时候,伊朗和伊拉克正为了争夺中东的主导权而激烈对抗,两国的冲突让整个地区局势动荡不安。沙特阿拉伯则处在这两个大国之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沙特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财力雄厚,但军事力量相对薄弱,基本上得依赖美国的支持。然而,美国的支持并不是时时可靠,尤其是在军火交易这方面,美国经常左右摇摆,生怕进一步加剧中东的冲突。
1985年,沙特向美国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能够购买“长矛”短程导弹和F-15战斗机,这样一来沙特的国防力量能够得到显著提升。但美国国会却出人意料地否决了这一请求,理由是“担心会加剧地区冲突”。沙特感到失望,但并没有放弃,意识到如果继续依赖美国,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限制,于是他们决定转向其他渠道。最终,沙特的目光落在了中国身上。
展开剩余83%1986年,沙特与中国开始了秘密接触,经过一番谈判,他们看中了中国的东风-3中程弹道导弹。这款导弹的射程可达到2800公里,能够覆盖整个中东地区,包括以色列和伊朗在内。沙特认为,这款导弹无疑将极大增强其战略威慑能力,至少能够对周围的不稳定因素形成有效的震慑。
1987年,沙特与中国达成协议,花费35亿美元购买了35枚东风-3导弹和相关配套设备。最初,这笔交易是秘密进行的,但显然没有什么事情能长时间保密。很快,美国和以色列的情报部门就得到了这个消息。此时,中东的局势再次引发了巨大的波动。
东风-3导弹部署在沙特的消息一经传出,以色列感到极度不安。为什么?因为这种导弹的射程极为强大,从沙特发射,能够覆盖以色列全境。对于本来面积就小、战略纵深几乎为零的以色列来说,沙特如果掌握了这种武器,其威胁可想而知。
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是伊扎克·沙米尔,这位领导人是个非常强硬的人物。得知沙特装备了这种战略武器后,沙米尔立刻召集了内阁和军方高层进行紧急会议。与此同时,以色列的情报机构摩萨德也提供了最新的情报,称沙特在利雅得西南约200公里的沙漠地区建立了导弹基地,并且基地内有大量中国的技术人员和士兵驻扎。这一消息让以色列更加担忧,因为这意味着沙特的导弹计划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已经在实质上进行。
1988年初,以色列通过外交途径对沙特发出了警告,要求沙特停止导弹计划,否则以色列将采取军事行动,摧毁那个导弹基地。沙特显然不吃这一套,国防部长苏尔坦亲王立即站出来回应:“这是我们的自卫权,任何人都不许威胁我们。”更为激烈的是,沙特还放出话来,称导弹基地内有中国的技术人员和士兵,如果以色列真的动手,那不仅仅是与沙特对抗,更是与中国对抗,后果自负。
这下,以色列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他们真动手,炸掉沙特的基地,不仅要面对沙特的报复,还要迎接中国的可能反应。而中国,虽然在当时的国际地位不如现在那么显赫,但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的存在。更何况,美国也在一旁默默关注,显然不希望中东局势因以色列的行动再次失控。
经过深思熟虑后,以色列最终选择了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他们与美国进行了紧急磋商,寻求通过外交压力迫使沙特放弃导弹计划。与此同时,沙特也在安抚美国,保证这批导弹不会对其他国家发动攻击,并表示会遵守国际军控协议。
沙特的态度坚决但理智,他们一方面警告以色列不要轻举妄动,另一方面也尽力安抚美国,解释这批导弹纯粹是为了防身,并无攻击性。沙特还承诺这些导弹不会搭载核弹头,也不会用于主动挑衅。美国虽然强烈反对沙特的导弹计划,但最终还是接受了沙特的解释,并开始介入调解。
在1988年4月,美国成功促成了沙特和以色列之间的协议。沙特承诺不会用东风-3导弹对以色列进行攻击,并同意允许美国对导弹基地进行检查。经过一番周折,这场风波暂时平息了下来,但沙特的导弹计划并没有停止,他们依然在继续推进东风-3的部署,为未来的战略准备增添了更多的砝码。
这件事不仅在中东地区引发了巨大关注,也在国际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沙特通过这笔交易,不仅极大增强了自己的战略威慑力,还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东的军事格局。曾经只能依赖美国的沙特,现在手中有了一张硬牌,战略上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动。
而以色列则对东风-3导弹的威胁感到深深的不安,尽管沙特承诺不主动攻击,但他们依然无法忽视这种威胁。以色列因此更加依赖美国,希望能够通过美方的帮助,保持对沙特的军事监控。
对中国而言,这笔交易不仅仅是赚取了35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在中东市场站稳了脚跟。东风-3的出口让中国的军火市场拓展到了新的领域,也使得中东国家开始把中国视为一个可靠的军事合作伙伴。1990年,中国与沙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双方的关系迅速升温。从这一事件开始,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也逐渐提升。
总的来说,沙特购买导弹一事不仅让国际社会对导弹技术扩散产生了更多的担忧,也促使各国对军火出口的管控变得更加严格。1987年的这场风波,简直可以看作是中东局势动荡的一个缩影,沙特通过中国的导弹增强了自己的军事硬实力,以色列感到压力倍增,而中国也借此机会在中东逐步建立起了影响力。这一系列的博弈,背后是大国间的角力,虽然普通人看得热闹,但其中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却不容忽视。
发布于:天津市股市配资行情,红和股配资,鼎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