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幼小衔接、小升初衔接和初高中衔接课后,教培机构又开辟了一条新赛道:高(中)大(学)衔接班。瞄准的对象是准大学生们,让他们在高考后的暑假提前学习大学知识。据《南方周末》报道,“高大衔接班”学的主要是大学英语、英语四六级、高数、大学数理等课程,这些课一般单科收费近千元。为宣传招生,有推销人员直言“高考英语147分的孩子都在学”。
如果说考大学前,孩子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缺乏学习的紧迫性与行动力,鉴于高考输不起,家长将孩子送去教培机构还有一定合理性的话,那被教育焦虑所俘获,考上大学后依旧让孩子去读“高大衔接班”,这就难以理解了。个中的道理很简单:学习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它与其他事情一样需要自己去决策并承担相应的结果。学啥、什么时候学、以怎样的方式学,学生理当有独立的自主权。
掏钱包为孩子上“高大衔接班”埋单,家长的出发点当然是为了孩子好,但这种包办的思路只会延缓孩子成长的正常节奏。社会学中有个“社会时钟”的概念,但在价值多元、选择多样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成长轨迹。孩子的成长,并不只有分数这个单向的评价指标,孩子经历的一些看似无用的事情,也会慢慢沉淀为能力的一部分。
有家长将送孩子上“高大衔接班”理解为“弯道超车”,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弯道超车”的前提是得先找到自己的“赛道”,但现在孩子刚从12年的寒窗苦读中熬过来,一些孩子暂时对未来缺乏规划,对职业选择还很迷惑,这并不是问题。大学四年来日方长,他们需要做的是广泛地涉猎,去开阔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去尽情地体验和感受,从中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热爱。只有养成独立意志与自主能力,找到自己的“主场”,孩子才能拥有未来可以真正抵御风险的铠甲。
老实说,大学新生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在学习内容,而在于学习要求和学习环境有了重大变化之后,如何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直白点说,就是如何找到学习的乐趣和获得感,进而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他们为什么要广泛地经历和体会,答案正在于此。
高考后的暑假如同一片珍贵的自留地,完全可以让孩子在自由探索中为人生蓄力——打工体验现实脉搏,旅行丈量世界广阔,甚至只是无所事事地“虚度”光阴,在松弛中重新认识自我也是有价值的。生活实践即是天然的培训班,自我觉醒、拥有自省和复盘的能力才是最珍贵的,那些看似“无用”的经历,恰恰是形成独立人格的肥沃养分。
文|胡一刀
股市配资行情,红和股配资,鼎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