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者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一吵架就不说话,无论对方如何主动沟通都无视,两三天甚至一两个月都不做任何回应。
我有个朋友小丽就是这样的。
她和朋友相处时都很友好,极少发脾气,遇到问题都积极沟通,在外人看来脾气好得没话说。
唯独一进入到亲密关系里,她就变成了一个回避型的人,比如:
明明希望丈夫关心自己,但她就是憋着不说,等着丈夫默默发现她的需求;
而一旦丈夫没有及时觉察到并百分百满足她的需求,她就会情绪爆发;
接着开始“冷战”——报复性地疏远丈夫,每天黑着一张脸,无论丈夫如何主动都不说话。
她说:“我其实知道这样不好,但我就是说不出口,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直到有一次,她再次用冷暴力的方式对待丈夫,持续的时间超过了一周,丈夫的一句话,突然点醒了她:
“其实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对我的,我是你老公,不是你妈妈,我也不会像你爸爸一样的。”
她才发现,自己似乎一直在用母亲对待父亲的方式,来对待她的丈夫。
她从小就在父母之间的怨恨和敌意里生活,父母要么用最毒的语言互相攻击,要么就是长时间的不说话,家里的气氛常常压抑到极致。
所以,她总是过得小心翼翼的,她憎恨母亲的强势,也讨厌父亲的懦弱和冷漠。
和母亲有矛盾时他总是沉默不语,在角落里静静地抽烟,把母亲逼得像个“疯子”一样向他索取回应。
“但没想到,我居然也变成了我曾经最讨厌的人。”
其实很多人和小丽有一样的经历,那些曾经让我们痛不欲生的创伤,正在以某种隐秘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延续。
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代际传递。
心理学研究表明,冷暴力的代际传递,如同家族基因般顽固,它渗透在一个人的情感系统的深层结构中,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走向。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
什么是冷暴力?如何判断是冷暴力,还是单纯的不想说话?
这种在暗中破坏你的亲密关系,却很难被意识到的“冷暴力基因”,到底该如何打破?
杀伤力极强的冷暴力,却常常被忽视
说起亲密关系中的冷暴力,很多人都会辩解说: “我只是不想说话而已,怕说话反而会吵架,算不上暴力这么严重吧?”
冷暴力虽然无声无息,但同样是暴力的一种,而且它的表现形式往往更加隐蔽。
具体表现为以下4个特征:
1、动机的攻击性和操控性。
冷暴力并非单纯的不想沟通,而是带有明确的心理目的:
通过拒绝回应、忽视对方,让对方感到焦虑、愧疚、自我怀疑,最终迫使对方妥协,比如承认错误、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种行为背后,藏着惩罚对方或掌控关系主动权的潜意识。
例如:伴侣因分歧争吵后,一方长期不回消息、分房睡,且在对方道歉时仍持续冷漠,直到对方完全顺从才“情感解冻”。
这本质是用冷漠作为一种“情感武器”。
2、行为的持续性和刻意性。
冷暴力不会随时间自然缓解,反而会主动延长沟通阻断的时间,且当事人会刻意回避任何可能的沟通机会(包括语言、眼神、肢体接触等)。
即使对方主动示好、解释或寻求解决,冷暴力实施者仍会用沉默、沉默、敷衍、回避等方式持续切断互动。
心理学研究发现,由于人的依恋本能,这种刻意持续的“情感冷漠”,会激活对方的“被抛弃焦虑”,导致对方其心理压力逐渐累积。
3、情境的针对性和重复性。
冷暴力通常发生在关系矛盾(如分歧、冲突)之后,且会成为长期关系中的“习惯性应对模式”。
比如:每次争吵后都用“冷战”来处理,甚至小事也会触发冷暴力,形成“发生矛盾→冷暴力→对方妥协→暂时和解”的恶性循环。
本质上,这是在用冷暴力来“驯化”关系。
4、对关系另一方的心理破坏性。
长期的冷暴力会直接冲击人的安全感,被冷暴力者会反复陷入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做错了?”“TA 是不是不爱我了?”
直到自己逐渐丧失自我价值感,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冷暴力的“基因”,是如何代代相传的?
我想起复旦大学副教授沈奕斐在的一期视频里,问了大家一个问题:
为什么你很讨厌很冷暴力,可是当你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你脑海里除了冷暴力,想不到别的处理方式?
答案就是:你可能是跟父母学的。
沈奕斐说:“我们是从父母的夫妻关系里,学会处理亲密关系的这些问题的。如果我们自己是冷暴力,我们的孩子很可能将来觉得有问题时,能让对方屈服的,就是不说话,就是被冷暴力。
TA可能会学这个模式,但TA不见得是拿这个惩罚你,而是TA不知道此时此刻,怎么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父母的的相处模式会形成闭环:父母的冷漠塑造孩子的压抑,孩子长大后又会将压抑带回自己的家庭。
此外,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会影响到孩子对待他人的方式。
在亲子关系中,法国心理治疗师伯纳德·伦伯特(Bernard Lempert)将父母对孩子的冷暴力描述为:
“在某些家庭,没有爱是一种系统化的虐待,重击着孩子,使他生不如死。那不仅是缺乏爱,更是有计划的暴力。”
是的,暴力并不只是肉体上的拳打脚踢。
针对儿童的四大暴力行为,包括“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视”,后两者可以算作是“冷暴力”。
而根据学者研究,其中最容易引起孩子焦虑抑郁的是“忽视”,而“情感虐待”的几率也和“身体虐待”差不多。
父母不打骂孩子,但是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甚至用言语和行为贬损孩子的人格、价值,让孩子感受到孤独、无助、恐惧和被排斥,是相当严重的暴力。
正如伦伯特所说,当孩子在忍受冷暴力时——
“会将其内化,以致把加之自身的暴力转化为自我伤害的行为。”
对于遭受暴力的孩子来说,最可怕的就是这个“内化”的过程:
无辜的孩子会真的开始相信,自己就像父母所嫌弃的那样没有价值。
而沉重的精神压力、极度的自卑最终让TA们变得脆弱敏感,暴躁易怒,反而走向暴力倾向。
法国心理学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在《冷暴力》一书中,讲了一个案例:
娜迪亚的父母离婚之后,她跟着父亲,而妹妹跟着母亲。
但母亲每次见到娜迪亚,都会以多疑和嘲讽的语气跟她说话,似乎怀疑这个女儿已经成了前夫的共谋。
每次母女见面,娜迪亚都觉得母亲的攻击,像密集的箭雨一样朝自己扎过来,让自己无处可逃。
这导致她心中逐渐出现难以抑制的暴力倾向:
每次见到母亲,她都心生把母亲按在地板上的念头,为了克制住这一念头,她甚至出现胃痛和肠痉挛的症状。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时候受过冷暴力、情感虐待的人,长大后更容易有暴力倾向。(Milaniak, I., & Widom, C. S. , 2015.)
在解决问题时,TA们也更倾向于采用冲动、不负责任的方式。(Bell, K. M., & Higgins, L. , 2015.)
这意味着,家庭暴力很容易出现“代际遗传”的现象:
小时候遭受过暴力,长大了也继续对别人施以暴力。
同事晓晓就说,因为从小经受来自父母的情感压力,让她长大后,也总是觉得自己随时会被暴力侵害。
甚至当对方明显没有侵害意图时,她也会像一只受惊的小兽一样暴跳而起,反咬对方一口——从受害者变成了施暴者。
这便是冷暴力的后遗症:一个看似永远走不出来的恶性循环。
但受害者必须走出来,才能获得重生。
只有用新的方式对待自己和身边的人,才能过上真正值得的人生。
如何走出“冷暴力”的恶性循环?
对于冷暴力的人来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
如何走出来?
走出冷暴力后遗症,不只是为了防止更多人受伤害,也是为了受害者自己的幸福:
伤害别人并不会让自己得到幸福,相反,在悟到自己已经成为施暴者之后,TA们反而更加沮丧、内疚。
如果你也在遭受冷暴力,可以试试心理学家们提出的3条建议:
第一,尽量远离给自己施暴的来源,不管TA是父母、伴侣还是朋友。
《冷暴力》一书写道:“只要尚未脱离施虐者的掌控,还对施虐者仍有感情,还不能接受他是危险而邪恶的事实,受虐者就无力自我防御。”
因此,首先要采取的策略就是尽量远离。
比如从父母那里搬出去,换一份工作或者干脆换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
要知道,冷暴力的施暴者总是会把所有问题的起因归结到受害者身上。
例如,父母会对孩子说:
“都是因为生了你我才过得这么惨!”
“你为什么不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
“你如果能争气点,我今天也不至于……”
那么,摆脱冷暴力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再听到这些鬼话。
把自己的负疚感、罪恶感先放在一边,远离暴力的来源可以让受害者先行冷静下来,思考下一步的对策。
也许有人会说:逃避总是没用吧?为什么不反击?
但正如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在书中所说:为自己辩解是没用的。
因为施虐者的攻击充斥着恶意的谎言,在这种谎言面前,辩解只会让受害者陷得更深。
一旦有说得不清楚之处,立刻会被施虐者利用,作为攻击的新弹药。
第二,努力寻求情感支持。
很多心理学研究都会分析冷暴力受害者的“受虐狂”倾向——
这并不是说受害者真的喜欢受虐,而是施暴者往往会使用情感绑架和操纵的手段,让受害者对自己产生很强的依赖感。
例如,一位母亲长期对自己的儿子冷言冷语,但是儿子却无力反击——因为她总是以一副关切的样子来说出那些指责的话。
事实上,这恰恰说明受害者缺乏情感支持。
对于被贬损的自我怀疑的人来说,一个懂得如何陪伴、支持的伙伴,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亲密的人并不一定都可靠。
有些家庭成员或者亲朋,看似和受害者很亲密,但却可能因为各种人际关系的纠葛,而变成调停的和事佬。
和事佬表面上看似乎是立场中立,但“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对于饱受折磨的受害者来说,不但不公平,还可能变成新的伤害。
所以,一定要建立更元的社会支持系统来支持自己。
第三、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
冷暴力很容易导致受害者的抑郁倾向,因此有必要时,请勇敢选择心理咨询或者心理医生治疗。
总之,这一切的前提是:冷暴力受害者自身的觉醒——
觉醒到看见自己长久以来遭遇的不公和伤害,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有力量走出恶性循环,不再让暴力延续下去。
心理学上有句名言叫做: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冷暴力正是这样一种可怕的情感漠视,用沉默的利刃无情地伤害着关系中的人。
如果你是遭受冷暴力的人,请记住:
被冷暴力不是你的错,而是他人以冷漠为手段,试图掌控关系。
你值得被温柔以待,值得拥有真诚且热烈的回应。
而如果你正带着家庭里习得的冷暴力模式苦苦挣扎,也请相信,这不是你的宿命。
每一次意识到“这样不对”的瞬间,都是自我改变的开始。
当你开始反思自己的冷暴力倾向时,并开始行动时,已经战胜了宿命。
命运会反复让你经历同样的人生课题,直到你给出新的回应。
只要你想,你就可以改写命运。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符函、笛子
图源:图虫创意、unsplash
童年时期受到的伤害,容易成为一生的隐痛,还容易形成“代际遗传”,将创伤带给下一代。
如果你也在关系中遭遇过冷暴力对待,感受到身心耗竭,想要走出恶性循环,却深陷于创伤中难以自救,想寻求积极的改变却不知从何开始,不妨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会为你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聆听你的声音,帮助你走出心理创伤,重新养育自己,建立起健康的情感支持系统。
为了鼓励更多人尝试心理咨询,壹心理现推出「买一送一」心理咨询优惠,原400~1000元/次的心理咨询,现在参与即可享买一送一的活动优惠。助你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理咨询服务,逐步驱散抑郁阴霾,重获身心健康。
点击下方海报,立即预约↓
股市配资行情,红和股配资,鼎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