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刘宇昕 通讯员 楚成岗 青岛报道
当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的出行高峰遇上10月1日铁路电子发票的全面推行,国铁集团用数字化升级给出了民生服务的新答案。这场酝酿近一年的服务变革,不仅让千万旅客告别了“取票报销”的繁琐,更在亿级客流的压力测试中,彰显了智慧交通的发展温度。
电子发票的全面落地,首先是对出行效率的精准赋能。过去假期返程后,不少旅客还得专程折返车站打印报销凭证,遇上高峰时段常常要额外耗费半小时以上。如今,从行程结束到开具发票的全流程可在12306App上完成,退票费、改签费发票也能同步生成,180天的开具时限和3次换开机会,彻底解决了“发票丢失难补”的老问题。对企业而言,电子发票与税务平台的无缝对接,让增值税抵扣无需手动换算,无纸化报销显著降低了财务成本,这种“旅客减负、企业提效”的双重价值,正是数字化改革的核心意义。
更值得称道的是,这场数字化转型始终带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温情。针对老年人、脱网人群等可能面临的操作难题,铁路部门在车站窗口、自助设备保留了线下申请渠道,通过“扫码开票单”实现“他人代开”,购票代办人凭有效证件即可为乘车人办理发票业务。这种“技术向前走、服务回头看”的设计,避免了数字化沦为“数字鸿沟”,让不同群体都能共享改革红利。而继续保留的“行程信息提示单”打印服务,也照顾了习惯纸质凭证的旅客需求,彰显了服务的柔性与包容。
从2024年11月试点到2025年国庆全面推行,超千万张电子发票的开具量和旅客的积极反馈,早已印证了这项举措的可行性。在预计日均2.19亿人次的国庆客流中,电子发票不仅能减少纸质凭证的打印压力,更能通过数据协同让票务管理更高效,与高峰运行图、候补购票优化等举措形成服务合力。与此同时,纸张消耗的减少、印票成本的降低,更让每一次指尖开票都成为践行绿色出行的具体行动。
电子发票的全面推行,本质上是铁路服务从“满足基本需求”向“追求品质体验”的升级。当“取票报销”的奔波成为历史,当数字化服务兼顾效率与温度,国铁集团用这一举措告诉我们:智慧交通的核心,永远是让技术多跑路、让旅客少跑腿。这个国庆,飞驰的列车上承载的不仅是出行的期待,更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进步。
股市配资行情,红和股配资,鼎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